星汉灿烂,幸甚至哉全集在线阅读
- 第1章
- 第2章
- 第3章
- 第4章
- 第5章
- 第6章
- 第7章
- 第8章
- 第9章
- 第10章
- 第11章
- 第12章
- 第13章
- 第14章
- 第15章
- 第16章
- 第17章
- 第18章
- 第19章
- 第20章
- 第21章
- 第22章
- 第23章
- 第24章
- 第25章
- 第26章
- 第27章
- 第28章
- 第29章
- 第30章
- 第31章
- 第32章
- 第33章
- 第34章
- 第35章
- 第36章
- 第37章
- 第38章
- 第39章
- 第40章
- 第41章
- 第39章
- 第40章
- 第41章
- 第42章
- 第43章
- 第44章
- 第45章
- 第46章
- 第47章
- 第48章
- 第49章
- 第50章
- 第51章
- 第52章
- 第53章
- 第54章
- 第55章
- 第56章
- 第57章
- 第58章
- 第59章
- 第60章
- 第61章
- 第62章
- 第63章
- 第64章
- 第65章
- 第66章
- 第67章
- 第68章
- 第69章
- 第70章
- 第71章
- 第72章
- 第73章
- 第74章
- 第75章
- 第76章
- 第77章
- 第78章
- 第79章
- 第80章
- 第81章
- 第82章
- 第83章
- 第84章
- 第85章
- 第86章
- 第87章
- 第88章
- 第89章
- 第90章
- 第91章
- 第92章
- 第93章
- 第94章
- 第95章
- 第96章
- 第97章
- 第98章
- 第99章
- 第100章
- 第101章
- 第102章
- 第103章
- 第104章
- 第105章
- 第106章
- 第107章
- 第108章
- 第109章
- 第110章
- 第111章
- 第112章
- 第113章
- 第114章
- 第115章
- 第116章
- 第117章
- 第118章
- 第119章
- 第120章
- 第121章
- 第122章
- 第123章
- 第124章
- 第125章
- 第126章
- 第127章
- 第128章
- 第129章
- 第130章
- 第131章
- 第132章
- 第133章
- 第134章
- 第135章
- 第136章
- 第137章
- 第138章
- 第139章
- 第140章
- 第141章
- 第142章
- 第143章
- 第144章
- 第145章
- 第146章
- 第147章
- 第148章
- 第149章
- 第150章
- 第151章
- 第152章
- 第153章
- 第154章
- 第155章
- 第156章
- 第157章
- 第158章
- 第159章
- 第160章
- 第161章
- 第162章
- 第163章
- 第164章
- 第165章
- 第166章
- 第167章
- 第168章
- 第169章
- 第170章
- 第171章
- 第172章
- 第173章
- 第174章
- 第175章
- 第176章
- 第177章
- 第178章
- 179 终章
第1章
这是一座泥砖所砌的一层建筑,通体呈一字型,均匀的横向分为三间,正中是厅堂兼人多时的饭堂,两头俱是居室,俞采玲就住在东厢这一间。居室很简单,黄泥敷粉的墙壁打磨得干净光洁,地上砌了一座大大的方形火炉,似是陶土所制,外形古朴,不过取暖效果尚可。接下来,饶俞采玲素来镇定,也差点吓昏过去——
屋内没有床架凳椅,只靠屋内里侧以光漆木头在地上如阶梯般筑起一层平整的木地板,占了整个屋子三分之一大。在上头铺上一层被褥算是床具,旁边几个小小的圆形棉垫充当座椅,另一个小小的方几作进餐饮浆之用。俞采玲看过几部黑泽明的老电影,觉得颇像贫瘠的古代日式室内构建。
十几天前刚醒过来时,她除了头痛欲裂,首先便是被这猜测吓到再度昏过去,恨不得再死一次。实则她老家那1800线的江南小镇环于山坳之中,百里不同音,千里不同言,统共见过两个千辛万苦跋山涉水而来的鬼子。还是后来在外头大城里做工的年轻人回家说起,才知道那般形容打扮的是鬼子。老里长很是义愤填膺地说了一番话,遂令乡民们以后再遇到,定要在相赠的地瓜红薯萝卜干中下些耗子药才是。可惜再没鬼子来过,耗子药也没用上。
直到建国后政府开山劈坳,修路铺桥,广钻隧道,老家才渐渐形成一个四方山村之中唯一一个小镇。
“女公子,该饮药了。”一个中年妇人端着一个粗木方盘进屋,转身对身旁举着重重棉帘的小女孩道“阿梅,把帘子放下,外头冷”。
俞采玲忙回过神来,端正的坐好(其实是跪好),那妇人将方盘放置于案几上,盘中是一大一小两个陶碗,大碗里是热腾腾的汤药,小碗里是三个小蜜饯。俞采玲举起陶碗默默一口饮下,顿时苦涩盈满口腔,实是比敌敌畏还难喝,诚然,她并没有喝过敌敌畏。
然后她拈起糖渍的蜜饯慢慢含着,一边打量跽坐在对面的妇人。这妇人叫俞采玲唤自己为苎,俞采玲实不习惯用一个字来唤人——因为这会让她想起镇上多功能综合性发廊的老板娘嗲嗲的呼唤她n个姘头时的统称——却苦于不知当地风俗不敢乱叫,前日才听阿梅讲左邻一个做噩梦胡言乱语的孩童被巫士灌了一壶符汤险些去了半条命,是以只能含糊过去,谁知道后来才晓得她的确唤妇人为苎即可。
妇人苎脸方身壮,神情肃穆,身着一件灰白色的麻布短裾深衣,自膝盖以下露出裤管,想是为了做活方便,不似自己,虽也不见半分丝帛,但厚实的棉布深衣足足绕了腰身一圈,长及脚背,至于旁边的十岁小女孩阿梅衣着就更简单了,直接一身棉衣短谒,露着厚厚的花布棉裤满院子乱跑。
十几日前,俞采玲半昏半醒的躺在褥上,眼皮似有千斤重,只听见一个尖利的女声正在叱骂:“…你这无能的蠢妪,我家女君给你这个差事,你竟怠慢至此,小女公子若真有个好歹,将你全家都喂了狗也不及!”然后一个嗫嗫的女声道:“当初是你叫小人别理睬她,任她叫骂人摔砸就是,犯了过错在这儿受罚的,先杀杀性子再说,谁晓得就烧了起来……”尖利女声道:“混账,她再有过错,也是主家的女公子,轮得到你轻忽!”
……俞采玲又昏昏沉沉睡过去,只觉得有人在喂自己汤药,彼时她求生意志正强烈,便努力吞咽,恍惚中又听见那尖利的女声笑着道:“…我也不瞒你,这是个烫手山芋,轻不得重不得,如今病成这样更没人肯担责了,你倒好,这几日一径央我…”
随后是妇人苎温柔却缓慢的声音,她笑道:“女公子不是病成这样,这好差事也轮不上我,我只盼着让主家念我些好,待来日我家阿梅阿亮也有个前程。”然后是一阵听了哐啷铜币的声音,是那尖利女声满意道:“也行,你既然认下这差事,就好好办罢。”而后离去。
逻辑学几乎满分的俞采玲同学哪怕烧熟透了也能推理出来,自己这个身体应该是某个古代贵族之家犯了过错的一位小姐,目前正在乡村受罚,之前照顾的人不尽责导致小姑娘生病高烧而死,于是便宜了自己。
当第一眼看见妇人苎时,俞采玲以她那十分浅薄的古代知识分辨,只盼着她身上穿的是辫子朝的旗装或露胸脯的唐装——她完全不介意嫁个半拉光脑袋的老公或者冬天冒寒露沟子啊!可惜,她全不认识这种深衣是古代什么时候的穿着。俞采玲垂头丧气了三天,直到第四日养好了身体跟着阿梅去看了回新娘送嫁才忽的高兴起来——自然,彼时阿梅全不知平时郁郁寡欢的女公子怎么无缘无故开了怀。
妇人苎也在打量俞采玲,为着病愈,医工已是下足了料的,这般苦涩的药汤便是自己来吃也要皱眉,可小女公子除去头一回喷了,之后次次都是一口仰尽,一声不叫苦,那咬牙抿嘴的样子很是倔强硬气。自己也算寡言了,没想这小小女君更寡言,除了与阿梅还多说两句,常常整日郁郁不发一言——怎地跟外头的形容全然不同,苎有些疑惑。
吃了汤药,圆脸阿梅偎到俞采玲身边,讨巧的说:“女公子,今日外头暖和,咱们去耍耍罢。”俞采玲也跪坐的烦了,颔首答应。妇人苎笑道:“晒晒太阳也好,不过今日护卫不在,你们不许走远,叫阿亮跟着。”
俞采玲奇怪的看了苎一眼,这妇人寡言,今日不但话多了,居然还允许她在没有成年男丁陪同下出门去玩。
阿梅朝母亲扮了个鬼脸,连忙服侍俞采玲穿好翘头厚底棉鞋,然后裹上厚厚的大氅,两个女孩高高兴兴拉手出去玩了。
走到屋外,俞采玲长长吸了口气,迎面一股冰雪之气,胸内的炭火气尽消,满是清新冷冽的气息,抬头望这北方乡野的天空,方觉得小学时念的蓝天白云不是假话,看那高高阔阔的穹苍,干净得好像清凌凌的冰水一般,俞采玲便觉得十分畅快。
再回头看这座小院,宽宽的篱笆绕着房屋远远一圈,虽是乡野小屋,也盖得屋顶高耸,里面三间屋子都是宽阔高旷,没有半分畏缩郁郁之气——这么高大宽敞的屋宇,全不像倭国气概。
俞采玲满意的点点头,一边拉着小阿梅一边领着个七八岁蹦蹦跳跳的小男孩就要出院子,却见远远两名短打穿着的骑士飞驰而来,伴着泛起积雪和点点尘土,眼尖的阿梅忽道:“是阿父,…还有阿兄。”随即扯着嗓子摇着手臂大叫:“阿父!阿兄!”
两名骑士到院门前一个利落的勒马,翻身下马,带头那个中年汉子一见了俞采玲便抱拳低头作揖,笑道:“女公子。”后头那个十七八岁的青年骑士也跟着一般抱拳行事。
俞采玲点点头,仰头微笑道:“符乙回来了。”中年汉子抬起满面虬须,开朗的笑道:“女公子出去玩耍吗,适才我看见前头水祠在祭溪神,你们去看看热闹也好。”回头对儿子道,“登,你先别回屋了,一道跟着去。”那青年低声道:“喏。”然后解下辔扣交给父亲,跟着俞采玲一行人踩着咯吱咯吱的薄薄积雪出门去了。
这个符乙是妇人苎的丈夫,原先还有两名侍卫,俞采玲听他们叫符乙为符头儿,便也跟着学了,谁知符乙很是惶恐,死活不肯。头回见他时,她见他与妇人苎举止亲密还以为是妇人苎的姘头,很是八卦了一番,谁知是人家的合法配偶。
出得院去,往西向走了约十几分钟,闻得溪水叮咚及人声喧嚣,只见一条宽约十来米的小溪就在眼前,溪水清澈见底,浅处不过半米,深处也只有三四米,虽只是条小溪,但物产颇丰,一年四季鱼虾不断,很是补贴了乡民的生计。是以在上游不远处的岸边,此乡三老领着众乡民建了一座小小神祠,供奉左右的山林溪水之神,盼着能得神灵庇护,多些鱼虾果蔬。
一看见水祠在前方,阿梅就紧拉着俞采玲往里奔去,掏出两枚五铢钱跟门口的老女巫买了一竹筒的土制香,又跟挽篮叫卖的姑娘买了些俞采玲叫不出名字的果子。倒是那姑娘瞧符登生得俊,朝他扔了个橘子,笑嘻嘻的看;符登的脸顿时比那橘子还红。倒是阿梅笑道:“我阿兄快定亲啦!”俞采玲戏弄道:“既你喜欢他,为何还收我们果子钱?”那姑娘爽朗道:“他人虽俊,但我家里还得吃饭哩。”一众乡民及俞采玲等人均哈哈大笑。
所谓神祠也就是两间堂屋前后叠起来的大房子,乡民们曾见过俞采玲一行数次,只知她是附近大户人家的女公子,便纷纷让开路叫她们进去。前面一间屋堂香烟缭绕,只见高台上立着几座奇形怪状神情狰狞的神像,观音不像观音,耶叔不像耶叔,石像脚处还泼着几滩血迹,一旁是用很大的木盆盛着三五只尚死不瞑目蹬着腿的鸡鸭——俞采玲第n次摇头,这年头神像制作得如此可怖,祭拜方式如此原始粗糙,让信众怎么进入忘我的崇拜情绪进而掏钱掏感情。她恨不能教导这几个社巫制作数尊慈眉善目的神像,再放些花朵金鱼,弄些唱诗诵经的装模作样,保证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广进达三江。
不过这显然只是她一人的想法,周围一众妇孺老幼显然很受用,各个或跪拜或肃立着双手合十念念有词,阿梅赶紧递了几支香在她手中,拉她跪到草席团上。
俞采玲感慨,她上辈子最后一次拜拜还是跟三个室友去爬山,四个小姑娘很虔诚的拜倒在三清神像下,短信妹祈祷这次期末能再拿全额奖学金,博客姐祈求她暗恋的隔壁班帅哥能赶紧跟女友分手然后和自己一见钟情,扣扣希望能提前获得nznd公司的实习机会,她则请求前天刚写的第11版入党申请书能过关——舅舅说,若她入了就给她买台手提本。
祷告再三后,四人一起齐声念阿米豆腐后高高兴兴的出门去玩了,全没注意一旁跪着的老婆婆很奇怪的表情。
俞采玲拜过后插好香,轻叹了一声。从这个角度来看,那次拜拜还是很灵验的,她上辈子是见义勇为挂掉的,倘若没死,还能入不了党?!也不知三个室友的愿望实现了没有。俞采玲深恨自己运气不好,煮熟的鸭子都飞跑了,便严辞拒绝了阿梅叫她进里面一间堂屋去听巫士解说最新传出来的图谶。
上次见那巫士,他还忽悠俞采玲做一场巫事去去鬼祟呢,大约他也听说了俞采玲是叫长辈赶出来的大家小姐。呸,当她是棒槌。她就算有钱,宁可学她那凉薄的暴发户老爹去救风尘,也不用在神棍身上,救风尘好歹能为和谐社会做一份贡献呢。
“大家都说里面那位巫士可灵验了。”阿梅扯着俞采玲的袖子道,俞采玲板着面孔道,“真要那么厉害,达官贵人早请去了,还在这小地方?”其实后来凉薄老爹的生意做大了,也开始相信这些神神道道的,但关键是要找真本事的,免得插错香炉拜错神。
“这可难说,阿母跟我们说,当年给皇帝陛下相面的那位严神仙不肯做官,如今隐居乡野之中,日常只披着皮裘钓鱼呢。”阿梅颇有见识。
符登不满道:“那位严神仙本是经学大师,几十年前做学问已是一等一的了,相面解谶不过是闲暇为之,又不是专做巫士的。”
阿梅只好哭丧着脸答应去溪边玩耍,小阿亮很高兴,俞采玲便拉着姐弟俩出了庙社,往溪水边去。
溪边果然都是孩童少年,嘻嘻哈哈玩的热闹;此时民风古朴,小孩子的玩意不过是拿扁平的石子飞水面,忍着透骨冰凉的溪水摸几只钝钝的小蟹小虾,最奢侈的也不过是用自制的高脚木屐在溪水里踩来踩去玩。看着阿梅阿亮姐弟在岸边嬉戏,俞采玲退了几步,四下探目,只见一处被日头晒得干燥的大圆石,便坐了上去,符登静静跟到一旁,不发一言。
俞采玲瞥了他一眼,苎为人沉着,非有要事绝不多说一句,三个儿女中大约只有符登随了她——也就是说,她打听自身情况的难度非同一般,阿梅阿亮太小答非所问,知事的却又都是锯嘴葫芦,问多了又怕惊动他们的母亲苎。
这是一个很迷信的社会。来这里不过数天俞采玲就发现了。
自己病好了,苎便请了两个巫师唱歌跳舞一番酬神;在院里起一座新的灶间,苎又杀了一头小羊,祭了好几碟果子给灶君;就连前日下大雪,苎都神情凝重的祭了两坛子冬酒,也不知是求雪快停还是下更大点;昨日太阳好,地上积雪渐渐化去好采菌菇野菜了,苎又高兴的杀了一对活鸡活鸭。虽然至今俞采玲还不曾见过有人牲,却也不敢轻易问东问西,最可怜莫过于她现在连这个身子的名字都还不知道。
前方传来阿梅的大叫大笑,好似一个男孩欺负了阿亮,阿梅便从草丛间拾起一块未消融的冰块塞进那男孩后颈给自家弟弟出气,那男孩如虾米般又跳又叫,众孩童哈哈大笑。
俞采玲也笑了,实则她十分感激苎一家。
十几日前她虽昏昏沉沉,但也能感觉出周围环境并不好,身下是硬邦邦的木板薄棉絮,四周屋子阴冷潮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味道。可自打苎来了之后,身上衣裳被褥统统换了又暖和又厚实的好料子,又找了些乡野妇人艰难地合力搬来一座大火炉烧来取暖,把整个屋子烤得暖烘烘的,打扫数遍后,苎更拿着点燃的艾草把那么大的一间屋子一寸寸熏过,细细检视,只怕还留有细小虫蚁;随后又砌灶堆柴,日日煮汤烤炙给俞采玲补养。如此,她的病才一日好过一日,苎却累瘦了一圈。
不过一场要了一条人命的病哪那么容易养好,尤其在医疗水平低下的古代,便是今日俞采玲心情那么好,还时不时觉得气虚,走路不能快,只能慢慢踱着。为了叫她开心,苎还寻了一辆牛板车,叫两名护卫拉着她和阿梅在乡野走走看看。
俞采玲虽不很懂古代规矩,但也知道大户人家总是府里的仆妇更高级些,但似苎这般严明心细的不凡女子居然只在乡野,这其中绝对有问题。
既来之则安之,人总要先活下去才能想怎样活得好,继而再由背井离乡感到孤独寂寞冷,俞采玲秉性再自私实际不过,伤感细胞几如濒危物种,现在生存且境况不明,哪有功夫伤春悲秋。
下一章